名称:滇越小刀
拉丁:Dorcus rufonotatus
类型:大锹属
体型:小型
寿命:
兜锹简要点评
滇越小刀锹雄虫大颚较为弯曲,头盾侧角突起更为显著,另鞘翅尾部也有两块黄斑,但颜色更偏黄些。繁殖简单,可以使用软产木,但幼虫娇弱,需要稳定的环境和控温。<浏览详情>
前言:好久没分享锹甲繁殖的推文了,前些天正好手贱开了一个滇越小刀锹的产房,今天就来分享下这种小刀锹的相关知识吧!
滇越小刀锹还是挺有特点的锹甲,体型虽然不大,但特征明显,鞘翅尾部两块明显的黄色斑纹使其在诸多小黑虫里显得较为特殊,很多虫友很形象的将这种斑纹称为“尾灯”。
不过这种称呼其实较为笼统,按现有分类存在类似斑纹的小刀锹有4~5个种。
一、滇越小刀锹概况
基础信息:
拉丁:学名为“Falcicornis rufonotatus”,旧称为“Dorcus rufonotatus”,属于小刀锹属,目前我们国内总计有17个小刀锹物种(不含亚种)。
产地: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南部,如金平、普洱、新平以及盈江等地区,同时东南亚的泰国北部、越南北部等地区也有分布。
主要特征:
外观:和束胸小刀锹极为相似,辨识点在于雄虫大颚内弯较强,头盾侧角突起显著,鞘翅尾部有两块明显的黄色斑纹,但比束胸小刀锹更大颜色也更偏黄。此外,束胸小刀锹腹面中后足腿节有明显小黄斑,滇越小刀锹则没有。
雌虫难以和束胸小刀锹区分,只能靠产地(不重叠)来区分。
体长:雄虫约19~38mm,雌虫为21~24mm(《中华锹甲2》数据)。
分类变迁:滇越小刀锹原本属于比希纳小锹(Dorcus bisignatus)亚种,近年经过重新鉴定后,《中华锹甲2》和日本Bekuwa54期都做了新调整。
原比希纳小锹(Dorcus bisignatus)独立为束胸小刀锹(Falcicornis bisignatus,我国台湾地区仍称比希纳小锹),“Dorcus bisignatus giselae”升级为滇越小刀锹,“Dorcus bisignatus elsiledis”则变更为华南小刀锹(Falcicornis songianus)。
二、滇越小刀锹繁殖分享
产木需求:滇越小刀锹对产木有一定要求,最好是使用活菌云芝软产木下产,产木也尽量粗一些。
产房布置:滇越小刀锹母虫体型较小,所以一般使用2~4L的容器做产房就行。木屑可以直接使用废土,底部压实1/3或者2/3,然后再放上产木以及木屑掩埋。
开产时机:滇越小刀锹卵和幼虫都非常小,不细看一定会遗漏,因此建议下产2~3个月后再开产。这次我们开产主要是手贱,下产时间还比较短,收获也较少,这波开产总计10条L1幼虫以及5个卵。
极小的幼虫
母虫、幼虫、卵 三者和谐相处
产卵方式:滇越小刀锹母虫较为喜欢在产木表面咬蛋坑产卵;也会采取类似彩虹锹的产卵方式,咬进产木再把木屑带进去咬碎产卵。因此,开产时注意下表层是否有蛋坑以及撕咬的木屑块。
产木刨花中的卵
后记:目前这批滇越小刀锹幼虫和卵都给我们做试验用了,放入了自己的发酵木屑中饲养,想看看最后效果如何!
以上如有错误还望各位虫友指正,感谢阅读!
注:原创文章欢迎转载,标明出处即可!
End
- [虫圈资讯]新野保名录意见稿出台 6月19日起公开征求意见
- [饲育记录]有“尾灯”的刀锹 滇越小刀锹繁殖分享
- [虫圈资讯]2020年我国再发五个锹甲新种 大半发现于西藏墨脱地区
- [饲育记录]拥有华丽大颚的台湾特有种 高砂锯锹繁殖分享
- [饲育记录]日本锯锹和东北锯锹傻傻分不清?其实它们的渊源是这样的
- [饲育记录]手把手教你锹甲繁殖系列之金牛扁锹 爆产容易但你得过这一关!
- [饲育记录]所罗门大头细身赤锹繁殖分享 真是佛系好生!
- [虫圈资讯]一文了解日本本土有哪些主流锹甲 日本锹Bekuwa饲育纪录
- [虫圈资讯]日本Bekuwa锯锹属年度饲育纪录 合计109个锯锹看看你玩过几种?
- [虫圈资讯]日本Bekuwa深山锹属年度饲育纪录 高砂深山锹达85.3mm破野生个体纪录
- [虫圈资讯]日本Bekuwa鬼艳锹属年度饲育纪录 黑鬼艳锹和亚里斯鬼艳锹出新纪录